下载APP

自考热线:   0851-85985067

距10月自考考试时间已经开始

距10月自考报名时间已经开始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贵州自考网 > 教育资讯 > 正文

    论中医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2022-01-27 13:26:59   来源:贵州自考网    点击:   
       

      摘要: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并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工匠精神”历来是古今中医大师们在救死扶伤、师承传授、中药采摘制作过程中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导向。“工匠精神”是中医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大医精诚”的传统理念蕴含着工匠精神,中医文化中师承的传授教育需要工匠精神,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

      2015年4月,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1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流行语,“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被称做“工匠精神”。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而“工匠精神”历来是古今中医大师们在救死扶伤、师承传授、中药采摘制作过程中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导向。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中医文化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医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医文化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其中“工匠精神”是中医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之一。东汉《说文解字·酉部》有云:“医,治病工也。”

      《黄帝内经》把“工”具体的分为上工、中工、下工三种,而且要求医者要以上工为追求目标,即业务功底扎实、临床诊断准确而且高之医者。本质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是专业水准、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如果人文精神的培养跟不上,就根本谈不上工匠精神。神农尝百草,开辟了流传千年的有别于西医的中医学科体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名闻中外的中医经典古籍无不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价值观,也同样体现着中医大师们追求“上工”的造诣、水准和境界的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个人层面,“敬业”和“诚信”与工匠精神所秉持的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理念的重要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优良品质。也正是凭着对本职工作的一种执着与热情,在持之以恒的追求与探索中实现了工艺的进步和工艺产品的创新。

      “仁和精诚”是中医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其中“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中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激励中医人从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医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作为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还应该用中医文化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其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医文化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多层次的渗透,践行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染,提升其的素质与核心竞争力。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

      “大医精诚”源自于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卷,在这部经典的中医学古籍中孙思邈提出了从医之人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精”和“诚”。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从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 ]第二个要素是“诚”,从医之人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患者要心存“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情怀和“大慈恻隐之心”,以此来“普救含灵之苦”。自此“,大医精诚”的精神被不断演绎,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代代传承,共同履行着拯救生命和护佑健康的神圣使命。在这里,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与“诚”的价值追求。应该说每一个行业的工匠都热衷于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工艺的完善和完美。所以说,中医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与“诚”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医的从医之人,就是要把每一次治病救人的诊疗过程当作一个产品的制作和打磨过程,追求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纵观中医文化发展史,曾经涌现出众多名闻遐迩、扬名世界的中医名师,比如耿直较真的扁鹊,平等对待病人不分贵贱的华佗,首提“大医精诚”思想的孙思邈,尝百草著传世经典的李时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便是极为注重医德修养,正是基于这种对于“精诚”之信念的坚定恪守,也铸就了这些流传千古的“医学家”和流芳百世的中医大师。他们的业绩已为“大医精诚”的中医文化价值观做了诠释。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我们做的只是要将他们的事迹讲授给学生,把“大医精诚”的“工匠精神”传承给学生。让大学生认识到,学医的人,本身都应该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迷茫,缺少的只是正确的引导。教育界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院校应把医德同医技一样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为苍生解除疾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无止境追求的利润效益都给传统中医的工匠精神传承带来了冲击,这种积淀于历史的价值导向很难被现代中医传承者们所接受,这也导致了中医药行业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基于此,在中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更加注重和倡导工匠精神,这样既可以从本质上强化和丰富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文化制度给中医药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工匠,在中国民间被称为“手艺人”,是中国社会古已有之并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从广义而言,中医也是一种技艺,医者凭借一技之长,安身立命,救死扶伤。古代医者虽然深受患者爱戴和敬仰,但仍低调行事,淡泊名利,自称为“工”。正如前述《说文解字·酉部》所记载:“医,治病工也。”《黄帝内经》中也把“工”分为上工、中工、下工这样的标准,提出中医从业者要努力成为上工。

      前苏联学者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主体间文化的传承,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启迪,并由此使个体自由生成和展示,使其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3 ]。中医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一个师徒传递、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中医诊疗治病的师承传授教育是需要亲身体会的。相比之下,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医药教育扩增了人才培养规模,利于中医教育普及,系统化教学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几乎都是课堂集中授课,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屈指可数,师承传授的机会少之又少,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也没那么深刻全面。而古时的很多中医名师,都是在前辈师傅的悉心栽培下,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因而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拜师仪式是一种中医传统文化的表现,师承教育的关键是这种拜师活动中所蕴含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独特文化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师傅行医诊疗的经验和理念,更为重要的还有从业的医德医风,这些都是师徒间长期一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结果。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一般都是规模化的统一课堂授课,这种课堂教学的优点是将中医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时间短、见效快。但其缺点是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在临床见习和实训中把理论见之于实践,掌握实践经验的机会。

      工匠的传承精髓是“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也就是说,工匠们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所有工匠们必备的素养。这种文化特质的世代传承,与中医的师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文化中“口传心授”的师承体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难以承载的。中医文化师承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并非简单的把治病救人当作谋生致富的工具,还要培养一种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树立一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和精雕细琢的精神,并代代相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工匠制作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是为了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到“医宗之圣”张仲景,从“药王”孙思邈到明代“医圣”李时珍所记录的珍贵药材植物的生长,采摘,寻找,到最后成就一代名师、留下不朽的医学典籍,开创了中医的一个时代。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创新而奋斗的历程本身无不体现着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易经》中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一般来说,成为工匠,并非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对工作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2015年 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数十年中草药抗疟科研实践中,屠呦呦及其课题组成员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筛选出 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屠呦呦获奖的背后,是长达 、46年的难以数计的艰辛与坚忍,然而她从始至终坚守着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屠呦呦的科研经历对年轻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认准了一个领域,就要坚持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更是离不开工匠精神,更需要像屠呦呦等科学家那样,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攻关。这种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中医人都应该爱岗敬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既要充满热情,发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更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冷静思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6年5月,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线 ]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创新灵感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科学家对某一领域深谙其道、游刃有余,离不开工匠精神。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追求。

      新时代的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特别是从“中医药大国”迈向“中医药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药科学家。中医文化所蕴含的师承传道传统和传承创新精神仍然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医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作者:田世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田世宏(1968—),男,汉族,吉林白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新华网.: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线].http://.com/politics/2015- 04/28/c_1115120734.htm.

      [3]维果斯基.维果斯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82.

      [4]岳秀永.现代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5(5):12-13.

    上一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电学院“基础物理实验室”建设项目采购公告
    下一篇:2022年4月安徽自考本科报名入口

  • 贵州自考网便捷服务
  • 贵州自考考生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